近日,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”登上微博热搜,再次点燃了舆论场对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”的大讨论。
阅读次数达9.1亿,讨论次数超12万,仅从微博的话题数据便可一窥网民热议的盛况。细看参与者的发言内容,虽不乏“谨遵专家嘱”的认同式表态,但更多人流露出对专家的戏谑与不满,“说得很好,下次不要再说了”成为部分人的一致表态。一场讨论见洞天,热议话题给人留下了此番“初印象”:站在知识之巅的专家似不再高大伟岸,民众则积极走上前台展现别样见解,甚至不惜向知识权威“提建议”。人们不禁疑问,传统认知何以被扭转?
俗话说“知识就是力量”,专家的言论之所以举足轻重,概因饱含了知识的力量。追溯源头,广阔的社会生活是知识的“富矿区”,专家的建议本应源自实践、归于生活。反观不时冲上热搜榜的专家建议,确是给人一种“超凡脱俗”的不现实感,诸如“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”“专家建议年轻人该结婚就结婚”等。须承认,专家的本意是良善的,观点也是有理可言的,但对部分建议对象来说却是“无用之谈”。很难想象有“打工人”自愿挤数小时地铁,同样的道理,适龄男女又何尝不想品味爱情的甜蜜?忽视现实困境而空谈美好期待,如此建议既丢了专家的权威,又失了知识的温度。
再则,相互矛盾的专家建议更是折损知识分子的形象。仅就前段时间某节目谈到的购房话题来说,一边是“专家不建议掏空6个钱包凑首付”,另一边是“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”,截然相反的观点使不少人在两种经济行为之间纠结。专家建议本应起释疑解惑、指导生活之效,而非再次加重人们的迷茫与困惑。须承认,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,且现实生活并无标准答案,仅靠一家之言着实难以达致选择的完美,但节目现场明显存分歧的观点还是给人们不小的冲击。与辩论不同,如此时空语境、场景下的“错位建议”,伤害的只能是专家的形象、知识的权威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人从这场事关专家建议的大讨论中嗅出了一种反智味道,抖客网,担心对知识权威的过度调侃有滑向“大众反叛”的可能。或许大可不必如此悲观,借用著名思想家马克斯·韦伯的一段话——“我们的时代,是一个理性化、理知化,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;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,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,已自公共领域隐没”,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、信息流通便捷高效的时代,民众勇于质疑与自身生活经验不符的“专家建议”,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的觉醒和对专家身份的祛魅。从另一个角度讲,这也鞭策专家要“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”,精进笃行才能更好直面公众质疑。
原标题:【如何看待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”】 内容摘要:近日,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”登上微博热搜,再次点燃了舆论场对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”的大讨论。 阅读次数达9.1亿,讨论次数超12万,仅从微博的话题数据便可一窥网民热议的盛况。细看参 ... 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keji/89401.html; 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 |